浪涌保护器选择要点
-
安装位置与防护区划分:
-
LPZ0A/LPZ0B与LPZ1交界处:应安装 I类试验浪涌保护器 或 II类试验浪涌保护器,作为第一级保护。
-
分配电箱与后续防护区交界处:安装 II类或III类试验浪涌保护器,用于后级保护。
-
精细保护(特殊重要设备):
-
电子信息设备电源端口:选择 II类或III类试验浪涌保护器。
-
直流电源设备:根据设备的工作电压要求,选用适配的 直流电源浪涌保护器。
-
关键参数要求:
-
冲击电流能力:各级浪涌保护器应能承受安装点处预计的放电电流。
-
保护水平(Up):应小于被保护设备的耐冲击电压额定值(Uw)。
-
连接导线长度:尽量短直,总长度不宜超过 0.5米。
-
多级保护:当浪涌保护器间线路长度不符合要求时,需加装退耦装置。
-
能量配合与退耦要求:
-
电压开关型与限压型保护器:若两者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 10米,需加装退耦装置。
-
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:若间距小于 5米,也需加装退耦装置。
-
当浪涌保护器具有 能量自动配合功能 时,两级之间的线路长度限制可忽略。

浪涌保护器级数设置
-
综合考虑以下因素:
-
保护距离
-
浪涌保护器的连接导线长度
-
被保护设备的耐冲击电压额定值(Uw)
-
增设浪涌保护器:
-
当第一级电源浪涌保护器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的线路长度超过 10米 时,应在分配电箱或设备处增加浪涌保护器。
安装注意事项
-
连接导线:
-
短直连接:减少引线长度和感抗,避免浪涌响应时增加残压。
-
引线总长度不宜超过0.5米。
-
能量协调:
-
多级浪涌保护器需确保能量分配协调,避免级间保护器失效。
-
过电流保护:
-
浪涌保护器应具备 过电流保护装置,以防止浪涌电流引起过热或火灾。
-
劣化显示功能:
-
浪涌保护器应具有指示器或显示装置,能够提示保护器失效或性能下降,方便维护。
根据防护等级选择冲击电流能力
-
雷电防护等级:
-
高雷击风险区域:应选用具有更高冲击电流能力的浪涌保护器。
-
低雷击风险区域:可选用相对较低冲击电流能力的保护器。
-
电源线路保护级别:
-
I类保护器:适用于总配电箱,能承受直击雷能量。
-
II类保护器:适用于分配电箱,用于后级浪涌电流限制。
-
III类保护器:适用于设备端口,用于精细保护。
推荐设置实例
-
总配电箱(一级保护):
-
I类试验浪涌保护器,冲击电流能力 ≥100kA(10/350μs波形)。
-
分配电箱(二级保护):
-
II类试验浪涌保护器,标称放电电流 ≥40kA(8/20μs波形)。
-
设备末端(三级保护):
-
III类试验浪涌保护器,保护水平低于设备耐冲击电压额定值。
通过合理选择与设置浪涌保护器,可有效防范雷击与浪涌对供电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危害,同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。